首页
社区
家园
群组
开启辅助访问
请登录
注册
搜索
快捷导航
玩家定制
紫泥新韵
紫砂古器
紫砂图书
普洱天地
嘉木荟萃
翰墨丹青
雅玩天地
摄影无界
美食旅游
明价区
询价区
茶叶互通
杂项互通
玩家拍卖
论坛活动
论坛事务
紫砂询价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注册
当前位置:
»
首页
›
紫砂大观
›
紫砂图书馆
›
帖子
返回列表
吴经提梁壶成型工艺探究—薛澄
[复制链接]
admin
admin
当前离线
积分
121
UID
1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分享到:
发表于 2018-7-18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吴经提梁壶
顾景舟编《宜兴紫砂珍赏》37页
一、吴经提梁壶
1965年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明代提督织造太监、御用监吴经墓中出土了一件紫砂提梁壶【如图(5)】,该壶是中国目前已知有纪年可考的最早
紫砂壶
,墓主人是吴经。“根据史书记载,吴经是明武宗朱厚照所宠幸的宦官,任职期间,以其见横跋扈的行事风格,经常搜刮民间珍品,但明嘉靖皇帝即位后失宠,送都察院处置,最后发孝陵卫充军,嘉靖十二年(1533)死葬南京。”(转引自吴光荣《砂壶小史》)根据生平记载,这把提梁壶有可能是明正德年间的,泥片贴筑法制作方式的特征与《阳羡茗壶系·正史》记载:“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视以辨真。”大致相同。
现在仍有些支持紫砂宋代起源说的人认为此壶是前朝的旧物,包括顾景舟《宜兴紫砂珍赏》中记载:“其制作技法与明代中期以后的工艺手段有明显区别;另外从形制、容量及使用功能来看,它也符合明以前茶道用器的格调。”最好的反驳案例就是在吴经墓葬年代嘉靖十二年后的嘉靖三十七年,无锡人王问所绘的《煮茶图》中的煮水器有着惊人的相似,说明此时这种煮水器在上层社会中较受欢迎。以及在05-07年,南京博物馆联合考古队对宜兴丁蜀镇紫砂窑址发掘出土的部分晚明紫砂残器,在泥质和制作工艺是基本一致的。另外,台湾学者廖建智所写的《明代茶文化艺术》第二章《明人饮茶方法》中,提到:“明人饮茶方法可分为煎茶法、点茶法和瀹泡法,系以明世宗嘉靖为分水岭,嘉靖以前,大多以朱权的‘点茶法’为主,嘉靖以后,则以瀹泡法为主,并取代了点茶法。同时,由于散茶随时可冲泡的便利性,终于使需碾磨成粉末的点茶法走入了历史,在明代后期终于销声匿迹。”可以说明真正意义上冲泡散茶的紫砂壶在嘉靖以前没有市场,因此此时这种紫砂煮水器的盛行是符合当时社会风俗的。
王问《煮茶图》局部
廖宝秀编《也可以清心—茶器·茶事·茶画》87页
这把壶根据吴光荣编《紫砂壶收藏和辨伪》以及《砂壶小史》的描述,有以下几个特征:1.此壶外观表面平整较为光滑,没有明显的拍打印记,壶身部分借助了外模成型,根据内部的拼接印记,共为三段,采用泥片垒筑法,内壁泥片之间的接缝用小泥条粘接按压,每段泥条的拼接缝避免放在一条直线上。2.底部到腹部是一块泥片做成,使用的是內模,这样的做法与现在单独粘底片不同,目的是防止开裂,提高成品率。3.流、把与身筒的粘接方式类似于明式家具中榫卯式地粘接,在壶身上钻孔,流、把插入壶身后又向四周包裹固定,流外面贴四瓣柿蒂形纹饰叶片再加固定。4.口沿一圈用窄的长泥片围成,不想后来的做法,加满片后上大只,再用规车开口。并且口沿以及与壶身粘接处比其他部分厚,大概4mm,其余大部分3.5mm,腹部壁厚3mm。5.提梁截面为扁方圆形,提梁形状类似明式家具中的“罗锅枨”,在梁的一侧,有一个小环,延续了宋元以来的注子把手,大多是系孔的做法,模仿了金属壶的样式。6.烧成未使用匣钵,壶体色相差较大,沾有釉泪,胎质近似于缸胎。7.盖子子口为十字形支撑架,表明处于紫砂壶转折期的尝试性。
吴经墓出土紫砂提梁壶壶盖子口
吴光荣 黄健亮编《紫砂壶收藏与辨伪》129页
二、吴经提梁壶工艺复原
根据这些特征,作者按照此壶高17.7cm,外加紫砂泥10 %的烧成收缩率进行等大展示,主要制作身筒部分,流的制作,以及流把的粘接,但由于工具和泥料与古代有差距,以及首次尝试,所以呈现出的结果与原物有一定差距。
第一部分,制作模具:
需要制作的模具有身筒部分的外模以及用于制作底部并向上翻起的内模,材质采用方便制作的紫砂泥。
外模部分:仿照吴经提梁壶,制作一个母模,根据母模,用泥敷在母模上,翻制出外模。。
内模部分:所做的形状与吴经提梁腹下部分的形状及大小是一样的,只是上下反过来,制作是用泥巴在转盘上车成壶身底部到腹部的形状,也称为虚坨。
第二部分,身筒部分的制作:
1.打出一块圆片,算出底部并向上翻起的直径,然后规车在矩底上划出圆片。
2.将圆片对准內模正中,放置上并均匀向下按压,形成与內模一样的形状,稍干后拿起,倒转后放置于桌上,此时内模部分使用结束。
3.用泥片打一块弯泥条,裁好后放置于脱模下的底片之上,得出所需要的长度,然后45度斜角切下,并用水粘接好。
4.底片上覆上汁泥,放于外模内,架上第一段长泥条,压紧后在外模内调整外形。
5.泥片间内壁的接缝处用小泥条进行粘接【如图(8-11)】,拿出模具后用竹质工具修光坯体表面。
6.用同样的方法做出第二段弯泥条,此时的弯度要平缓很多,处于腹部到肩位置,斜度不大,做好后之前部分的上沿加汁泥,架上泥条,内部粘接小泥条牢固后,身筒上端用拍子拍打收口,否则模具内塞不下,收口到一定程度放入模具内进行调整。
上沿加汁泥,并粘上身筒第二段部分
拼接缝加小泥条粘接,并在外模内进行搪坯
7.再打出第三段弯泥条,弯度比较大,位置处于上部收口处,跟之前方法与下面粘接好后,由于斜度依旧不够,用拍子拍打将其收口,直到能放入模具内进行调整,形状调整好后将口部多余的泥切掉,尽量使口部平、圆 。
架上身筒第三段部分,并用木拍子收上沿口部
在模具内进行搪坯,及搪坯好的身筒部分
第三部分,口沿的制作:
1.做出一个长的横截面是长方形的泥条,围在口沿上裁切并使两端粘接好。
2.覆上汁泥固定在下部的口沿上,口沿多出的泥向上包起,起固定作用,因此这部分泥片的厚度相较于其它地方厚。
覆上汁泥,并粘上口沿部分
如示意图所示,将内部多出部分翻转粘接,
及口沿剖面图
3.外围部分补汁泥并用复只(一种竹制工具)修光整
4.用木鸡子(一种整口的工具)或其它收腹类圆形器皿整口,使其相对较圆。
第四部分,流的内模成型制作及流把的粘接:
1.打出一块泥片,借助毛笔杆的圆柱形为辅助内模,围在上面,裁掉多余的泥片,粘接好。
2.取出后,弯成需要的形状并切掉多余的部分
3.在身筒上切一个圆,将流伸入身筒内部一小部分,并向四周包起,固定粘接于内壁上,再用柿蒂形纹饰叶片粘住衔接于身筒上,起加固和美化的作用。
三 结语
吴经提梁壶的成型方式尚未发展成真正意义上的紫砂泥片成型,采用的是宜兴传统制作缸的泥片垒筑拍打法,以及早期釉陶的一些方法,外加辅助模具整形,泥料近似于缸胎,底部受火的痕迹说明是用来煮水的,这种工艺及使用方式正好可证明宜兴日常生活中的粗陶向工艺陶转变的一个过程,也反映了饮茶方式改变的一个过程。制作工艺反映了古代陶瓷手作的趣味、朴拙性。
剖面示意图:三段泥条拼接缝不在一条直线上
薛澄
2000-2004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
2004-2009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 毕业后跟随吴曙峰学习制壶
2013-2016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陶艺系研究生,导师吴光荣教授
回复
举报
五花马
五花马
当前离线
积分
3
UID
14650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8-7-31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使用
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快速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写好了,发布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Copyright © 2008-2015
紫砂玩家网
(http://www.zgzswj.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Powered by
Discuz!
X3.2 技术支持:
紫砂玩家紫砂玩家
闽ICP备13000264号
技术支持:
紫砂玩家
闽ICP备13000264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